初高中地理網歡迎你!

高考中的25大地理效應

作者:地理人來源:未知 時間:2023-06-30 閱讀: 字體: 在線投稿

焚風效應,熱島效應,綠洲效應, 盆地效應,狹管效應,湖泊效應,干島效應…地理中那么多種效應,那么到底這些效應是什么意思呢?地理效應在地理考試中特別是選擇題中很常見的一個考點,關于地理效應假如讓你們自己去歸納的話可能無非就是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一些在課本上常見的幾種效應,其實遠遠不止這幾種,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高考地理中有哪些地理效應。

 

1.雨島效應

成因:城市中林立的高樓大廈比喻為“鋼筋水泥的森林”。而隨著“森林”密度不斷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調、汽車尾氣更加重了熱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熱氣流,熱氣流越積越厚,最終導致降水形成。這種效應被稱之為”雨島效應”。

 “雨島效應”集中出現在汛期和暴雨之時,這樣易形成大面積積水,甚至形成城市區域性內澇。

城市綠地具有緩解“雨島效應”的能力,是改善城市“雨島效應”的有效途徑之一。

影響:城市雨島形成的條件是在大氣環流較弱,有利于在城區產生降水的大尺度天氣形勢下,由于城市熱島所產生的局地氣流的輻合上升,有利于對流雨的發展;下墊面粗糙度大,對移動滯緩的降雨系統有阻障效應,使其移速更為緩慢,延長城區降雨時間;再加上城區空氣中凝結核多,其化學組分不同,粒徑大小不一,當有較多大核(如硝酸鹽獎)存在時有促進暖云降水作用,上述種種因素的影響,會“誘導”暴雨最大強度的落點位于市區及其下風方向,形成城市雨島。人工熱源的影響,工業生產、交通運輸以及居民生活中燃燒各種燃料,向大氣中排放大量的熱量,這些熱量自然增加城市的溫度。


2.霧島效應

所謂“霧島效應”,原因主要是城市顆粒污染物增加,凝結核過多,引起霧日的增加。如倫敦為國際著名的霧都,重慶為我國的霧都,除了自然條件的原因外,城市霧島效應也是重要因素。


3.干島效應

與熱島效應通常是相伴存在的。由于城市的主體為連片的鋼筋水泥筑就的不透水下墊面,因此,降落地面的水份大部分都經人工鋪設的管道排至他處,形成徑流迅速,缺乏天然地面所具有的土壤和土壤的吸收和保蓄能力。因而平時城市近地面的空氣就難以像其他自然區域一樣,從土壤和植被的蒸發中獲得持續的水份補給。這樣,城市空氣中的水分偏少,濕度較低,形成孤立于周圍地區的“干島”。


4.混濁島效應

混濁島效應是指城市市區由于廠礦企業集中、機動車輛眾多、人口密集,致使排出的污染氣體和空氣中的塵埃等混濁程度都大大高于周邊地區,形成“混濁島”。而塵埃等混濁物恰恰是云層中的水汽變成降雨最需要的“凝結核”,于是產生了這樣的效應:城市上空的凝結核越多,水汽就越容易在此凝結造成降水,從而增加雨量。

1)城市大氣中的污染物質比郊區多。

2)低云量和陰天日數遠比郊區多 

3)混濁度強

4)城區的能見度小于郊區


5.熱島效應

熱島效應是指一個地區的氣溫高于周圍地區的現象。中心的高溫區就象突出海面的島嶼,所以就被形象地稱為熱島。常見的是城市熱島效應,即城市氣溫高于郊區氣溫的現象。另外還有非城市熱島效應,如青藏高原的熱島效應等。

成因

城市人口密集、工廠及車輛排熱、居民生活用能的釋放、城市建筑結構及下墊面特性的綜合影響等是其產生的主要原因。熱島強度有明顯的日變化和季節變化。日變化表現為夜晚強、白天弱,最大值出現在晴朗無風的夜晚。

1.選擇高效美觀的綠化形式、包括街心公園、屋頂綠化和墻壁垂直綠化及水景設置,可有效地降低熱島效應,獲得清新宜人的室內外環境。

2.居住區的綠化管理要建立綠化與環境相結合的管理機制并且建立相關的地方性行政法規,以保證綠化用地! 

3.要統籌規劃公路、高空走廊和街道這些溫室氣體排放較為密集的地區的綠化,營造綠色通風系統,把市外新鮮空氣引進市內,以改善小氣候! 

4.應把消除裸地、消滅揚塵作為城市管理的重要內容。

5.建設若干條林蔭大道,使其構成城區的帶狀綠色通道,逐步形成以綠色為隔離帶的城區組團布局,減弱熱島效應;  

在現有的條件上,應考慮: 

1、控制使用空調器,提高建筑物隔熱材料的質量,以減少人工熱量的排放;改善市區道路的保水性性能。

2、建筑物淡色化以增加熱量的反射。 

3、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改燃煤為燃氣。 

4、此外, “透水性公路鋪設計劃”,即用透水性強的新型柏油鋪設公路,以儲存雨水,降低路面溫度。 

5、形成環市水系,調節市區氣候


6.綠島效應

綠島效應是指在一定面積(約3公頃)綠地里氣溫比周邊建筑聚集處氣溫下降0.5℃以上。森林是最高的植被。森林可以減小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減低地表風速,提高相對濕度,增加降水,形成森林小氣候。這就是森林的綠島效應。

綠地對氣溫產生的影響,專家稱為“綠島效應”,認為它削弱和緩解了“熱島效應”。


7.大湖效應

大湖效應指的是冷空氣遇到大面積未結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從中得到水蒸汽和熱能,然后在向風的湖岸形成降水的現象,通常是以雪的形式出現。這情形以在美國東北部的五大湖地區沿岸的降雪最為著名。其他水域,如某些海和湖也會產生大湖效應,產生面積較小的雪帶。比如美國東海岸的雪帶,冬季,以魁北克為中心的高壓區使大氣順時針環繞流動,使極地氣團向南經大西洋到達北美海岸,其間穿越墨西哥灣暖流溫暖水域,為美國東海岸帶來降雪。雪雖是大西洋而非湖泊帶來,也被稱為大湖效應降雪。美國猶他州的大鹽湖,加拿大的哈德遜灣和圣勞倫斯灣都會產生大湖效應暴風雪。

以五大湖地區為例。在秋天到來時,五大湖區逐漸變冷,但冬季不會完全封凍。冬季氣團主要從西向東穿越北美洲。極地氣團南下到大陸上空,當氣團經過湖面時,溫度極低的空氣與相對溫暖的水面接觸,氣團下部溫度升高,水汽進入氣團,F在冷氣團下部是一層溫暖潮濕的大氣。寒冷、密度較大的冷氣團下沉,使暖空氣上升,溫度降低,水汽凝結,空氣不太穩定,云開始形成,一般冷氣團在五大湖區上空行進一半時,就會形成云,并隨氣流向東漂移。之后,大氣再次來到寒冷的大陸上空,與地面的接觸減慢了大氣的移動,從湖面飄過來的大氣不斷在沿岸聚集,暖氣團不斷上升,云層加厚,開始降水,由于下層空氣溫度很低,水汽以雪的形式降落下來。

中國只有在山東半島北部的一小部分地區會有大湖效應降雪,并且效應比以上這些地方都要弱,但山東半島的丘陵地形抬升作用會使其北部沿海降雪加強,甚至引發暴風雪。 

大湖效應”指的是冷空氣遇到大面積未結冰的水面(通常是湖泊)從中得到水蒸汽和熱能,然后在湖泊迎風岸形成雨、雪、霧等現象。

 

8.綠洲效應

在沙漠地區,因為無水又高溫低濕,因此無動植物存活。但是沙漠地區只要有水源,水分與空氣混合,降低空氣溫度,提高相對濕度。濕潤的空氣適合作物成長,形成人類可居住的條件。在氣象學此種空氣與水混合,空氣的熱量使得水分自液體轉變為氣體(蒸發作用),空氣的熱量被水分吸收因此減少?諝鉁囟纫虼私档(冷卻作用)。水分變成水蒸氣又進入空氣之內,因此空氣內相對濕度增加。此種水與空氣混合產生降溫加濕的結果與沙漠中綠洲的形成十分相似,因此稱為綠洲效應。此種過程也稱為蒸發冷卻作業。


9.冷島效應

戈壁沙漠較綠洲的比熱小,在陽光照射下地面增溫比綠洲快得多,戈壁沙漠上空被加熱的暖空氣,通過局地環流作用輸送到綠洲上空,形成一個上熱下冷的逆溫層,使下層冷空氣以保持穩定,于是形成了一個比較涼爽、濕潤的小氣候。這種特殊的氣象效應,稱為綠洲的“冷島效應”。這說明綠洲在夏季相對于周圍環境(戈壁或沙漠)是一個冷源和濕源,即相對獨立的“冷島”。這種“冷島效應”在干旱地區的湖泊(包括水庫)、綠洲地帶普遍存在。


10.湖泊效應

是指人類修建大型水庫(人造湖泊)而產生的相應的庫區周圍的氣候改變。由于水體的熱容量遠大于陸地,因而庫區周圍的氣溫之日比較溫差和年比較溫差減少,使得夏天涼爽,冬天溫暖。由于水陸的熱力差異,在較大的庫區也形成類似于海陸風的“湖陸風”。白天風從水庫吹向岸邊,夜間風從陸地吹向水面。另外,在水庫的下風方向,由于水面源源輸來的豐富水汽,使云量和降水有可能增加。

 

11.水庫水文效應

大體可以把水庫影響的區域分為3個部分

(1)庫區

庫區的水文過程和水量平衡特性與天然湖泊近似,回水楔以上仍具有天然河流特性。庫區水文情勢主要取決于大壩造成的壅水,并表現為水位顯著上升,形成廣闊的水面;其次還取決于由開發目標所決定的各種調節形式及運行制度。庫區水位隨泄放水量而發生周期性變化。水庫所在河流的徑流情勢發生時程再分配,這種變化取決于水庫的調節程度。水庫一般多具有多年、年、季及月、日等調節方式,水庫的調節程度(調節系數)愈高,水位變化愈緩和;反之,則變化急劇。 

(2)下游影響區

下游影響區是受水庫影響較劇烈的地區。水庫下游的水文過程主要取決于水庫的調節程度、開發目標和運行方式,世界上沒有無調節作用的水庫。由于水庫的調節作用,下游河谷的水位及流量變化基本上受人工控制,原有天然河道水流特性大部分喪失,而成為半人工河流。洪水期間,水庫削減洪峰,滯蓄洪水總量的作用非常顯著。如果把受調節后的下游水文過程還原,則可看出,還原前后的水文過程反映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情勢,前者屬人工情勢,后者為天然情勢。正是這種特性,使水庫具有防洪功能。水庫對河流洪水僅具有滯蓄作用,主要是進行時程再分配,洪水進入水庫后,洪水波展平,流速變小,洪峰削減,洪水被滯蓄在水庫中,通過水庫調節后再陸續泄放到下游河道中。

(3)引水區和受水區

此外,水庫泥沙運動同河流有很大差異。一般來說,進入水庫的泥沙有90~95%將淤積在水庫中,使水庫水下地形發生變化。水庫泥沙的異重流現象對水庫運行具有重要影響。水庫下游由于來沙量驟減,河床侵蝕-沉積平衡發生明顯變化,多數水庫下游沖刷和侵蝕活動加劇,河岸和河底趨于不穩定狀態。入海河流,由于河流上興建水庫,常常造成入海泥沙量減少,可引起三角洲和海岸線后退。


12.城市水文效應

城市化所及地區引起的水文過程的變化或影響。城市興建和發展后,大片耕地和天然植被為街道、工廠和住宅等建筑物所代替,下墊面的滯水性、滲透性、熱力狀況均發生明顯的變化,集水區內天然調蓄能力減弱,這些都促使市區及近郊的水文要素和水文過程發生相應的變化。地表不透水面積比重很大,地下滿布著排水管道的市區,截留、填洼、下滲的損失水量很少,水流在地表及下水道中匯流歷時和滯后時間大大縮短,徑流系數和集流速度增大,使城市及其下游的洪水過程線變高、變尖、變瘦,洪峰出現時刻提前,城市地表徑流量大為增加。

城市供水日益緊張,原來的地表水源和供水設施不能適應發展的要求,許多城市超量開采地下水,使地下水資源日趨枯竭,不僅帶來了水資源危機,甚至造成地面沉降的危害。

城市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向河流排放,工業廢氣向大氣排放后形成的酸雨,使天然水體受到污染,生態平衡遭到破壞,嚴重危及工業生產和人民生活。通常在枯水季節,河川徑流減少,稀釋能力削弱,水質更趨惡化。在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其下游水體一般都受到污染。天然水體水質惡化更加劇了城市水資源的緊缺。 


13.森林水文效應

森林對蒸發、降水、徑流等水平衡要素及河流、地下水、泥沙等水文情勢的影響。又稱流域森林影響。 

蒸發:森林地區的降水,為林冠枝葉和林下枯枝落葉層截留。截留作用主要發生在降雨初期,一次降雨最大截留量有一定的數值。林冠枝葉截留的雨量最終消耗于蒸發,它與散發量(通過根、莖、葉向大氣逸散的水量)、林內地面蒸發量共同構成林地蒸散發。林地蒸散發中散發量占很大比重,地面蒸發量較小。氣候濕潤,有充沛水分供給蒸發的地區,森林對流域的蒸散發影響不大;氣候干燥,水分供應不足的地區,林區蒸散發比非林區大。 

降水:一般認為由于林冠大量蒸騰,林區上空水汽含量增多,濕度大;大氣中水平氣流經森林阻礙被迫抬升等,都有利于降水;林區內多水平降水。

下滲:林下土壤的下滲強度一般比非林地要大得多。這與林地落葉層能減緩地表徑流流速、森林土壤中根系發育、土壤中有機質多、團粒結構發育等有關。

徑流:對于一次孤立的洪水,森林有明顯的降低洪峰、減少洪水流量、延緩洪水過程的作用。對于連續洪水,林區洪水流量通常比非林區大。在一般情況下,流域內林區枯季徑流量比非林區大,年內分配也較均勻。森林流域年徑流量比無林流域小,森林砍伐后會使年徑流量增加。


14.雨影效應

雨影效應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地理現象,即山的迎風坡多雨,而相反背風坡少雨干燥。雨影效應的典型代表就是澳大利亞的大分水嶺的東西兩側不同的降水量。大分水嶺的東面是悉尼和堪培拉,這里氣候濕潤宜人,降水量很高。而西面就是澳大利亞的沙漠了,這里的降水量就不高了。當然這也有洋流的影響。

 

15.焚風效應

氣流翻過山嶺時在背風坡絕熱下沉而形成干熱的風。當氣流經過山脈時,沿迎風坡上升冷卻,在所含水汽達飽和之前按干絕熱過程降溫,達飽和后,按濕絕熱直減率降溫,并因發生降水而減少水分。過山后空氣沿背風坡下沉,按干絕熱直減率增溫,故氣流過山后的溫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溫度高得多,濕度也顯著減少。亞洲的阿爾泰山、歐洲的阿爾卑斯山、北美的落基山東坡等都是著名的焚風出現區。中國不少地區有焚風,比較明顯的如天山南坡,太行山東坡,大興安嶺東坡的焚風現象,其增溫影響甚至在多年月平均氣溫直減率上也可促使作物、水果早熟,強大的焚風可造成干熱風害和森林火災。冬季強焚風可引起山區雪崩等。


16.海洋沙漠化效應

油膜效應”又叫“海洋沙漠化效應”。人類每年有意或無意將許多石油傾注到海洋里,這些石油一方面會沾附在海岸,破壞沿海環境;另一方面會形成油膜漂浮在海面上。大面積的油膜把海水與空氣隔開,如同塑料薄膜一樣,抑制了膜下海水的蒸發,使“污區”上空空氣干燥;同時導致海洋潛熱轉移量減少。由于漏油在海面擴展成油膜,抑制海水的蒸發,阻礙潛熱的轉移,從而引起海水溫度和海面氣溫的上升;使海水及污染區上空大氣的年、日溫差變大。同時,由于水份蒸發受阻,海面上的空氣也變得干燥,失去對氣候的調節作用,類似于沙漠氣候的特征,因此又被人們稱之為“海洋沙漠化效應”。 


17.煙囪效應

煙囪效應是指戶內空氣沿著有垂直坡度的空間向上升或下降,造成空氣加強對流的現象。在建筑設計中,利用熱壓差實現自然通風就是利用的“煙囪效應”原理它是利用熱空氣上升的原理,在建筑上部設排風口可將污濁的熱空氣從室內排出,而室外新鮮的冷空氣則從建筑底部被吸入。煙囪效應不僅實現了自然通風,它在雙層玻璃幕墻中的使用,還有效的阻擋了熱量的傳遞,降低建筑墻體的傳熱系數,達到了節約建筑能耗的作用

煙囪效應發電:澳大利亞千米“太陽塔澳大利亞EnviroMission公司建造一個規模龐大的太陽能風力發電站,即“太陽塔”工程。


18.狹管效應

地形的狹管作用,當氣流由開闊地帶流入地形構成的峽谷時,由于空氣質量不能大量堆積,于是加速流過峽谷,風速增大。當流出峽谷時,空氣流速又會減緩。這種地形峽谷對氣流的影響;稱為“狹管效應”。由狹管效應而增大的風,稱為峽谷風或穿堂風。

城市“狹管效應”

由于城市高層建筑間距極小,大風迎面吹來后無法順暢通過,只能聚集在很小的空間內,氣象部門測試顯示,在城市刮起六七級大風時,“狹管效應”能使通過高樓之間的瞬間風力達到12級,“身單體薄”的廣告牌和一些院墻很難抵御。“狹管效應”的威力大小,與一個城市高層建筑的數量、間距、建筑物的位置有著密切關聯。高層建筑物越多、體積越大、間距越近,出現“狹管效應”的機會越大,反之則越小。


19.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又俗稱“花房效應”,是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對地球的保溫作用。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長波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使地表和低層大氣變暖。

溫室效應主要是由于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這些燃料燃燒后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人類活動和大自然還排放其他溫室氣體,它們是:氯氟烴(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氣體。許多其它限量氣體也會產生溫室效應,其中有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還強。


20.洋面封凍效應

洋面封凍產生的效應叫做洋面封凍效應。洋面封凍效應與水、氣、生相互作用。

理論上分析,洋面封凍將會產生下列效應:

(1)阻斷了洋流,阻斷了南北的洋流的熱量輸送,從而導致中高緯度地區氣候的變冷;

(2)增大了洋面的反射率,使得地面接受的太陽輻射減少,引起氣候的變冷;

(3)阻斷了洋面的水汽蒸發,使得氣候變得干燥;      

(4)封凍洋面由于缺乏氧氣與太陽輻射,生物生產率將會大幅度降低。


21.陽傘效應

陽傘效應指由大氣污染物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而引起的地面冷卻效應。有自然原因和人為原因。前者如火山噴出大量塵埃和海水浪花飛濺將各種鹽分帶入大氣中;后者如工業、交通運輸和生活中燃燒化石燃料排放的煙塵。此外,農業生產和植被破壞等,產生許多灰塵由地面進入大氣環境,使懸浮在大氣中的顆粒物大大增加。這些氣溶膠粒子會吸收和反射太陽輻射,減少紫外線通過,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大大減弱,導致地面溫度降低。大氣中氣溶膠粒子增加,增多了凝結核,使云量、降水量、霧的頻率增多,對地表亦起冷卻作用。由于這種作用宛如陽傘遮擋太陽輻射而使地面溫度降低,故取此名。


22.山體效應

由于山體隆起,對山體本身及其周圍環境造成的氣候效應。在相同的海拔高度上,山體表面積越大,山體效應也越大。山體能吸收更多的太陽輻射,并將其轉換成長波熱能,使溫度遠高于相同海拔自由大氣的溫度,而且氣候的變化也比低地大。山體效應對山體本身也有影響,與低地相比,山地的氣壓、氣溫和濕度都有所降低,而日照和輻射則有所增加,到一定的高度時有較大的降雨量、在山坡上,多種不同氣候帶的分布,與從赤道到兩極氣候帶的分布有些相像。在低緯度地區,高度可起調節溫度的作用,因此,即使在赤道上,高山也會終年積雪。在山地,每天的風向都要變換一次,和海陸風的情況差不多。一般來說,較大山體的氣候效應類似于大陸度增加,其溫度變幅比小山體大。植物生長的上限較高,垂直自然帶的相應界線也高。山體效應在山體上比邊緣地區明顯。

 

23.盆地效應

在盆地內部的地表,炎熱的夏季,常因地勢低,空氣密度大,稠密的大氣阻擋了地面熱量向高空的輻射冷卻,加之周圍高中間低的地勢不易散熱,使氣溫升高。如我國新疆吐魯番盆地(—155米)有“火洲”之稱,是我國夏季最高氣溫出現的地方,七月份平均氣溫為33℃,那里極端最高氣溫曾達到49.6℃。在寒冷的冬季,常因冷空氣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順山坡下滑至洼地底部匯集,使底部氣溫低于周圍坡地。如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奧伊米亞康成為北半球的寒極,曾達到—71℃的低溫,就是位于封閉盆地。以上現象謂之“盆地效應”。

 

24.大氣的保溫效應

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基本是透明的,大部分的太陽輻射到達地面。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能而增溫,同時地面又把熱量向外輻射,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地面長波輻射的能力很強,因此地面放出的長波輻射除極少一部分穿透過大氣返回宇宙空間外,絕大部分(75%—95%)都被對流層大氣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使大氣增溫。大氣在增溫的同時,也向外放出長波輻射,大氣輻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間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即大氣逆輻射。大氣逆輻射又把熱量返還給地面,這就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對地面起到了保溫作用。綜上所述,地球大氣對太陽短波輻射幾乎是透明體,大部分太陽輻射能夠透過大氣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溫,大氣對地面長波輻射卻是隔熱層,把地面輻射放出的熱量絕大部分截留在大氣中,并通過大氣逆輻射將熱量還給地面。人們把大氣的這種作用,稱之為“大氣的保溫效應”。

 

25.地理滯后效應

又稱地理滯后作用、地理遲滯效應,是指地理系統對輸入因素的非及時反應(左大康,1990)。自然方面,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效益不是一二年內可以立竿見影的。社會方面,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民素質,對發展經濟的效應,要經過十年、二十年才能見端倪。經濟建設中和規劃工作中,不少爭論的難題,往往與地理滯后作用有關。短期行為的表現是忽視地理滯后作用。

  本文標題:高考中的25大地理效應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timetosaupaulo.com/jiaoxue/beike/22155.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22155.html

    標簽:地理高考地理效應

    最新評論列表

    (共有 條評論) 我要發表評論
    少妇性l交大片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