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地形地貌地質作用過程
地理過程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不同時間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現出空間上的特征演變,使地理事物變得更加復雜。掌握地理邏輯性思維尤其重要。
這次給大家都總結了高考地理幾乎全部地形地貌地質作用過程了,如果有漏得,請大家補充。
1.地質作用是引起地殼表面形態的力量,按其能量來源可分為內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地殼運動主要是指地球內部動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種地殼運動和變化,是內力作用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分為水平運動和升降運動兩種。
3.地質構造是地殼運動的“足跡”,是由地殼運動引起的巖石(或巖層)的變形和錯位,它包括兩種最主要的基本構造類型——褶皺和斷層。
4.構造地貌是地質構造在地表的形態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嶺、向斜成谷、斷崖、塊狀山地等。

分析某區域地形地貌成因(內力和外力作用)
(1)流水的侵蝕:黃土高原地貌、河流峽谷( V 形谷如三峽)、瀑布、丹霞地貌(廣東)。(2)水對可溶性巖石(石灰巖)的溶蝕和侵蝕作用:喀斯特地貌(桂、貴、云)。
(3)流水的沖積(堆積或沉積)作用:平原、沖積扇和三角洲和崇明島(沖積島)
(4)風力的侵蝕作用:風蝕蘑菇、風蝕洼地、風蝕城堡、戈壁、雅丹地貌(新疆)。
(5)風力的沉積作用:沙丘(沙漠)、黃土高原。
(6)冰川的侵蝕作用:挪威的峽灣( U 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歐洲的許多湖泊(千湖之國芬蘭的湖泊)。歐洲的地形
(7)地殼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陽湖、貝加爾湖、坦葛尼喀湖、死海、臺灣海峽等。
(8)巖層斷裂上升(塊狀山):泰山、廬山、華山等。
(9)板塊相撞: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和高大年輕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溝、地震、太平洋中的島弧。
(10)板塊張裂,地殼下陷:東非大裂谷、紅海、死海、約旦河谷、大西洋。(11)由珊瑚的遺體堆積而成(珊瑚島):馬爾代夫、南海諸島、太平洋諸多島嶼、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噴發物堆積而成(火山島):夏威夷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等。















上一篇:高考中的25大地理效應
下一篇:高考地理中的特殊地貌--產蛋崖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timetosaupaulo.com/jiaoxue/beike/22157.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22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