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刺2023年高考地理小題限時集訓-綜合思維
(2023·山東青島·統考一模)積雪分布主要受氣溫、降水和地形地勢等因素的影響。下圖示意三江源地區多年不同坡向的積雪日數及積雪面積占比。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與南坡相比,北坡多年平均積雪日數偏多,是因為北坡( )
A.大風天氣少 B.裸地面積廣
C.降雪強度小 D.太陽輻射弱
2.西北坡多年平均積雪面積占比較小,其原因可能是( )
A.氣溫低 B.坡度小 C.風力大 D.積雪日數少
【答案】1.D 2.C
【解析】1.北坡更容易受北部冷空氣影響,大風天氣多,A錯誤;材料信息可知積雪分布主要受氣溫、降水和地形地勢等因素的影響,與植被覆蓋等地面關聯不大,B錯誤;降雪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的降雪量,對多年平均積雪日數的影響弱,C錯誤;整體而言,該區域北坡、西北坡和東北坡等坡向的多年積雪日數更多,主要原因在于偏北坡屬于陰坡,太陽輻射較弱,地溫和氣溫較低,積雪日數更多,主要影響因素是太陽輻射,D正確。故選D。
2.氣溫低更容易形成積雪,說明氣溫低不是其多年積雪面積小的原因,A錯誤;坡度小,積雪面積更廣,B錯誤;風力大會有風力侵蝕,影響多年平均積雪的面積,C正確;材料說明西北坡積雪日數較多,有利于積雪的保留,因而積雪日數不能反映其積雪面積小的原因,D錯誤。故選C。
【點睛】三江源地區,區域降水主要受西南暖濕氣流影響,該地降水的水汽主要來自于印度洋,南坡是西南風的迎風坡,偏北坡是冷氣流的迎風坡,因而南坡、北坡積雪面積廣;但北坡氣溫較低,積雪日數更長 。
(2023·全國·模擬預測)《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對江蘇沿海地區中長期產業發展做出規劃: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推進深海遠海風電試點示范和多種能源資源集成的海上"能源島"建設。下圖為江蘇沿海地區發展總體布局圖。完成下面小題。

3.與河海聯動區、陸海聯動區相比,江海聯動區的特點有( )
A.運量較大,連續性更好 B.距離較短,運輸成本低
C.轉運不便,運輸效率低 D.環境惡劣,貨損率更高
4.江蘇省大力建設海上“能源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能源種類豐富,供應充足 B.區域產業集聚,需求量大
C.區域生態優良,承載力大 D.受空間約束小,儲量豐富
【答案】3.A 4.C
【解析】3.江海聯運區,以長江和海洋運輸相聯,運輸量較其他河流大,也比陸運運輸量大,而且運輸效率更高,連續性更好,A正確;長江覆蓋范圍廣,運輸距離較遠,運輸成本低,B錯誤;轉動方便,效率高,C錯誤;環境條件好,貨物損耗少,D錯誤,故選A。
4.江蘇能源比較單一,海上風能豐富,但其他能源缺乏,A錯誤;"能源島"建設不是為了滿足本地的需求,B錯誤;區域生態優良,對于建設能源設施承載力大,C正確;能源島建設要求空間大,儲能豐富,D錯誤,故選C。
【點睛】“能源島”包括:統籌建設海上風電、沿海LNG接收、煤炭中轉儲運、核電基地,推進深遠海風電試點示范和多種能源資源集成的海上“能源島”建設,支持探索海上風電、光伏發電和海洋牧場融合發展。
(2023·廣東·模擬預測)植被是氣候變化最直接、最靈敏的“指示器”,通過對植被的研究可獲得氣候變化信息。黃土高原南部白水河兩岸分布有多處人類文明遺址,氣候變化是影響該地區人類活動及文化演化的重要原因。下圖為白水河流域距今5.53~4.12千年前各類種屬植被數量變化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與現代相比,距今5.53~4.12千年前白水河流域植被最突出的特征是( )
A.耐寒植物豐富度高 B.亞熱帶種屬數量多
C.溫帶物種優勢明顯 D.耐旱植物占比更大
6.距今5.53~4.12千年期間白水河流域氣候變化總趨勢是( )
A.暖濕→冷干 B.冷干→暖濕 C.暖濕→暖干 D.冷濕→暖濕
7.圖示時期內氣候變化并未導致白水河流域文化出現明顯的衰退,原因可能是( )
A.人口數量大量增長 B.農業生產水平提高
C.工業生產發展迅速 D.耕地面積規模變大
【答案】5.B 6.C 7.B
【解析】5.現在的白水河流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區。從圖中可知距今5.53~4.12千年前還有熱帶與亞熱帶種屬植物,因此距今5.53~4.12千年前白水河流域最突出的特征是亞熱帶種屬數量多,B正確;耐寒植物豐富度低,A錯誤;溫帶物種在現代也優勢明顯,不是與現代相比,距今5.53~4.12千年前的突出特征,C錯誤;圖中信息無法體現耐旱物種占比更大,D錯誤;故選B。
6.從圖中可知距今5. 53~4. 12千年期間,熱帶與亞熱帶種屬數量在上升,說明氣候總體在變暖,不耐旱種屬數量先增加后減少,說明氣候先變濕后變干,因此該時期氣候變化總趨勢是暖濕→暖干,C正確,A、B、D錯誤,故選C。
7.圖示時期內氣候變化并未導致白水河流域文化出現明顯的衰退,很可能在前期氣候變得暖濕時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能保障人口生存的需要,而后期雖然氣候變干了,也沒出現大量人口的衰減,文化的衰退,B正確;該時期人口數量增長較慢,A錯誤;該時期還沒有開始工業化,C錯誤;該時期后期氣候趨于暖干,耕地規模變小,D錯誤;故選B。
(2023·廣東東莞·東莞市東華高級中學校聯考一模)自俄烏沖突以來,歐洲化工、有色金屬、鋼鐵等高耗能企業相繼選擇減產停產或將生產線外遷,加劇歐洲各國對“去工業化”的擔憂。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8.導致歐洲高耗能企業發生劇變的主要原因是( )
A.消費市場萎縮 B.能源價格上漲 C.交通運輸困難 D.土地租金上漲
9.有助于緩解歐洲各國應對“去工業化”風險的舉措是( )
A.加快煤炭資源開采 B.推動能源供給多元化
C.提高工業產品價格 D.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答案】8.B 9.B
【解析】8.歐洲產品成本上升在世界市場競爭力減弱,消費市場萎縮是對世界所有企業一樣,A錯誤;受俄烏沖突的影響,歐洲天然氣和電力價格上漲,高昂的能源成本迫使歐洲化工、有色金屬、鋼鐵等高耗能企業相繼選擇減產停產或將生產線外遷。故選B;俄烏沖突以來交通運輸、土地租金沒有很大的變化,C、D錯誤 。故選B。
9.工業革命以來,歐洲的煤炭資源因開發過度,開采的成本較高,且容易影響碳達峰碳中和,A錯誤;加強歐洲與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地區合作,推動能源進口多元化,有助于緩解高耗能工業的減產或外遷。B正確。推動工業產品價格上漲會失去市場競爭力,C錯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不能遏制“去工業化”,D錯誤。故選B。
【點睛】受能源價格暴漲等因素影響,歐洲許多能源密集型企業不得不減產甚至停產,或者進行產能轉移,這加劇了人們對歐洲“去工業化”的擔憂。
(2023·黑龍江哈爾濱·哈爾濱三中?级#2022年5月30日,浙江溫嶺江廈潮光互補智能電站(左圖)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該項目依托我國最大的溫嶺江廈潮汐發電站(右圖),施工帶位于水深僅為0.6~1米深的灘涂地帶,施工人員在2000畝水面上安裝18.5萬塊光伏發電組件,采用船只作業,建設初期每日施工窗口期僅為3個小時。該電站是我國首座潮光互補型發電站,標志著我國新能源利用再上新臺階。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0.與圖中A地相比,江廈潮汐發電站選址在B地的主要原因是B地( )
A.海灣封閉,適宜存水 B.受冬季風影響小
C.海灣較窄,工程量小 D.淺海灘涂面積大
11.該光伏電站建設初期每日施工窗口期較短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腐蝕性強 B.材料運輸困難 C.臺風災害多發 D.夏季降水集中
12.下列時間中,浙江溫嶺江廈潮光互補智能電站發電量最大的是( )
A.3月 B.6月 C.8月 D.11月
【答案】10.C 11.B 12.C
【解析】10.如圖示B地與A地相比海岸更狹窄,建潮汐發電站工程量更小,相對成本更低,C正確;A地與B地的海灣都較封閉,兩地差別不大,A錯誤;B地緯度更高,更靠近冬季風源地,受冬季風影響應比A地大,B錯誤。潮汐發電站選址的主要考慮因素不是淺海灘涂面積,D錯誤。故選C。
11.施工帶位于水深僅為0.6~1米深的灘涂地帶,在這部分淺水區域建設光伏電站既不利于水運(水很淺),又不利于陸地運輸,所以在運輸材料時非常困難,故此導致每日的施工時間較短,B正確;光伏電站建設在海水較淺的灘涂地區,且在海面上,受海水腐蝕性影響較小,A錯誤;本題并沒有光伏電站建設初期的相關時間,不能判斷是否是在夏季和臺風多發季節,CD錯誤。故選B。
12.潮汐能主要是由月球、太陽的引潮力以及地球自轉效應所造成的,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相對較為穩定,所以潮光互補智能電站發電量最大的月份應主要考慮當地太陽輻射最為充足的時期,每年8月浙江多伏旱天氣,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較少,且8月時為夏季浙江地區太陽高度角較大,所以推斷潮光互補智能電站發電量最大的是8月,C正確;6月雖然溫嶺的太陽高度比8月大,但6月當地多陰雨天氣,太陽輻射較少,B錯誤;3月和11月太陽高度遠小于8月,太陽輻射較少,AD錯誤。故選C。
【點睛】潮汐發電的工作原理與一般水力發電的原理是相近的,即在河口或海灣筑一條大壩,以形成天然水庫,水輪發電機組就裝在攔海大壩里。由于海水潮汐的水位差遠低于一般水電站的水位差,所以潮汐電站應采用低水頭、大流量的水輪發電機組。
(2023·黑龍江哈爾濱·哈爾濱三中?级#┌殡S著2022年中國人口首次負增長,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速度不斷加深、加快,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導致勞動力稟賦發生改變,沖擊著中國傳統制造業,相較于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產業外移,產業就地轉型升級更符合中國國情。下表為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廣東和江蘇人口年齡構成情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3.同為經濟強省,廣東比江蘇老齡化程度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廣東育齡婦女生育意愿更強 ②廣東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
③江蘇夏季較廣東溫和,適宜老年人養老 ④長三角人口流入地較珠三角更分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近年來,廣東東莞加快推進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升級(“機器換人”),這與發達國家或地區傳統制造業外移相比,其主要優勢有( )
A.保持產業鏈的完整 B.促進區域產業分工協作
C.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D.提高產品的品牌競爭力
【答案】13.B 14.A
【解析】13.廣東省外來務工人口數量多,而且外來務工人口多為年輕人,育齡婦女生育意愿更強 ,生育率高,自然增長率較高,老齡化程度低,①正確;廣東以勞動密集型工業已經被轉移,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②錯誤;夏季江蘇與廣東氣溫普遍高溫,③錯誤;長三角和珠三角作為中國經濟版圖中最具活力的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吸納了全國其他省份大量人口,但是珠三角人口流入集中,全部流入廣東省,長三角人口流入則較平均流向江浙滬三個地區,④正確。故選B。
14.近年來,與發達國家或地區傳統制造業外移相比,廣東東莞加快推進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升級(“機器換人”)是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特征,有助于保持產業鏈的完整,A正確;沒有向外轉移制造業,無法促進區域產業分工協作,B錯誤;產業轉型升級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影響較小,C錯誤;“機器換人”主要是為了降低生產難度和產品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與產品質量,對產品的品牌競爭力影響較小,D錯誤。故選A。
(2023·廣東·模擬預測)2006年江蘇省成立了第一個省內南北合作共建的新型城際合作園區——錫(蘇南無錫)沂(蘇北新沂)高新區。從2006年至今,該高新區經歷了從“轉移工業化——新城化——產業高新集群化”三次轉型時期。下圖為錫沂高新區空間重構歷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注:產:生產空間(同生產);居:居住空間(同居。;服:生活性服務空間;體:體育中心;商:商業服務設施;研:科技研發空間;圓圈大小為該型空間占地面積大。
15.城際合作園區的創設主要目的是( )
A.解決先發城市建設用地緊張問題 B.解決先發城市低端產業轉移問題
C.解決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 D.解決后發城市青年人就業難問題
16.新城化時期高新區規模迅速擴張,符合該時期的土地政策可能是( )
A.低價入駐與重大項目零地價政策 B.建設用地配額制度與土地轉讓政策
C.科技產業與配套商業優惠供地政策 D.舊城改造與土地征收補償服務政策
17.高新區時期的空間結構特征是( )
A.大核心,大組團 B.職住分離,大組團
C.大生產,大聚居 D.職住融洽,小組團
【答案】15.C 16.D 17.D
【解析】15.結合材料可知該新型城際合作園區屬于南北共建,根據所學知識,蘇南和蘇北經濟差異較大,合作園區的建設可以縮小南北經濟差異,解決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C正確;圖文材料并沒有體現該合作園區建立的先發城市,且該合作園區的建設會占用部分土地資源,會加劇用地緊張問題,A錯誤;圖文材料無法體現該產業園區的具體產業結構,因此該合作園區的創設無法反映先發城市低端產業轉移的問題,B錯誤;該合作園區可以提供部分就業崗位,但是無法解決青年人的就業難題,D錯誤;故選C。
16.低價入駐與重大項目零地價政策應該發生在轉移工業園時期,為了吸引投資,才有低價或零地價政策,A錯誤;新城化時期高新區規模要迅速擴張,應該急需大量土地供應,不應該實施土地轉讓政策,B 錯誤;科技產業與配套商業優惠供地政策應該發生高新區時期,C錯誤;新城化時期高新區規模迅速擴張需要大量的土地供應來保證,舊城改造與土地征收補償服務政策可以促進土地的回收與整改,D正確;故選 D。
17.根據圖文信息可知,在高新區時期,表現出多個小組團的空間特點,且居住空間和生活性服務空間相鄰,生產空間和科技研發空間、生活性服務空間、居住空間相鄰并且在一個小組團內,表明職住融洽,小組團的空間結構特征,D正確,排除ABC;故選D。
【點睛】城市土地空間形態指城市各類用地在空間上的組合關系,是城市土地利用空間布局的特定組合,包括同心圓結構、多核心結構、扇形結構等。
(2023·遼寧丹東·統考一模)耕地由種植糧食作物改種非糧食作物的現象,稱為種植結構“非糧化”。近年來,山東省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糧食作物改種棉花、花生、蔬菜,又轉向蔬菜、瓜果。其中魯中南山地丘陵地區“非糧化”空間差異明顯。圖為山東省山脈水系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8.近年來山東省部分經濟發達地區農業種植結構變化的影響因素有( )
①國家政策②農業勞動力③市場需求④農產品價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魯中南山地丘陵區“非糧化”空間差異明顯的原因是( )
A.傳統耕作方式不同 B.市場需求多樣
C.水、熱、土組合多樣 D.交通通達度差異
20.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山東省應( )
A.提高糧食價格,增強農民種糧積極性 B.合理規劃城鄉用地,確保種糧面積
C.興修水利,變旱地為水田 D.治酸控污,改造低產坡耕地
【答案】18.D 19.C 20.B
【解析】18.山東省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由種植糧食作物改種棉花、花生、蔬菜,又轉向蔬菜、瓜果,主要是棉花、花生、瓜果等市場需求量增大,經濟效益高于種糧,因此導致這種結構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應是市場需求變化,以及農產品價格隨供需關系發生的變化,③④正確;國家政策強調糧食安全,這種變化與國家政策并非完全一致,①錯誤;且多種經營對勞動力需求大,與種植結構變化關系不大,②錯誤。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D。
19.市場需求在一定范圍內差異不大,魯中南山地丘陵區“非糧化”內部空間范圍不大,市場需求差異也不大,B錯誤;與傳統耕作方式關系不大,A錯誤;魯中南山地丘陵區內部地形地勢有差異,故水、熱、土組合多樣,導致“非糧化”空間差異,C正確;魯中南山地丘陵區內部交通通達度差異較小,D錯誤。故選C。
20.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山東省應興修水利,擴大農田灌溉面積,但并不是水田,C錯誤;治酸控污主要是南方紅壤丘陵區的耕地改良措施,不是山東的,D錯誤;加大管理力度,合理規劃城鄉用地,確保糧食播種面積,B正確;同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糧補,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而不是提高糧食價格,A錯誤。故選B。

1.與南坡相比,北坡多年平均積雪日數偏多,是因為北坡( )
A.大風天氣少 B.裸地面積廣
C.降雪強度小 D.太陽輻射弱
2.西北坡多年平均積雪面積占比較小,其原因可能是( )
A.氣溫低 B.坡度小 C.風力大 D.積雪日數少
【答案】1.D 2.C
【解析】1.北坡更容易受北部冷空氣影響,大風天氣多,A錯誤;材料信息可知積雪分布主要受氣溫、降水和地形地勢等因素的影響,與植被覆蓋等地面關聯不大,B錯誤;降雪強度是指單位時間內的降雪量,對多年平均積雪日數的影響弱,C錯誤;整體而言,該區域北坡、西北坡和東北坡等坡向的多年積雪日數更多,主要原因在于偏北坡屬于陰坡,太陽輻射較弱,地溫和氣溫較低,積雪日數更多,主要影響因素是太陽輻射,D正確。故選D。
2.氣溫低更容易形成積雪,說明氣溫低不是其多年積雪面積小的原因,A錯誤;坡度小,積雪面積更廣,B錯誤;風力大會有風力侵蝕,影響多年平均積雪的面積,C正確;材料說明西北坡積雪日數較多,有利于積雪的保留,因而積雪日數不能反映其積雪面積小的原因,D錯誤。故選C。
【點睛】三江源地區,區域降水主要受西南暖濕氣流影響,該地降水的水汽主要來自于印度洋,南坡是西南風的迎風坡,偏北坡是冷氣流的迎風坡,因而南坡、北坡積雪面積廣;但北坡氣溫較低,積雪日數更長 。
(2023·全國·模擬預測)《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對江蘇沿海地區中長期產業發展做出規劃:打造新能源產業集群,推進深海遠海風電試點示范和多種能源資源集成的海上"能源島"建設。下圖為江蘇沿海地區發展總體布局圖。完成下面小題。

3.與河海聯動區、陸海聯動區相比,江海聯動區的特點有( )
A.運量較大,連續性更好 B.距離較短,運輸成本低
C.轉運不便,運輸效率低 D.環境惡劣,貨損率更高
4.江蘇省大力建設海上“能源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能源種類豐富,供應充足 B.區域產業集聚,需求量大
C.區域生態優良,承載力大 D.受空間約束小,儲量豐富
【答案】3.A 4.C
【解析】3.江海聯運區,以長江和海洋運輸相聯,運輸量較其他河流大,也比陸運運輸量大,而且運輸效率更高,連續性更好,A正確;長江覆蓋范圍廣,運輸距離較遠,運輸成本低,B錯誤;轉動方便,效率高,C錯誤;環境條件好,貨物損耗少,D錯誤,故選A。
4.江蘇能源比較單一,海上風能豐富,但其他能源缺乏,A錯誤;"能源島"建設不是為了滿足本地的需求,B錯誤;區域生態優良,對于建設能源設施承載力大,C正確;能源島建設要求空間大,儲能豐富,D錯誤,故選C。
【點睛】“能源島”包括:統籌建設海上風電、沿海LNG接收、煤炭中轉儲運、核電基地,推進深遠海風電試點示范和多種能源資源集成的海上“能源島”建設,支持探索海上風電、光伏發電和海洋牧場融合發展。
(2023·廣東·模擬預測)植被是氣候變化最直接、最靈敏的“指示器”,通過對植被的研究可獲得氣候變化信息。黃土高原南部白水河兩岸分布有多處人類文明遺址,氣候變化是影響該地區人類活動及文化演化的重要原因。下圖為白水河流域距今5.53~4.12千年前各類種屬植被數量變化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5.與現代相比,距今5.53~4.12千年前白水河流域植被最突出的特征是( )
A.耐寒植物豐富度高 B.亞熱帶種屬數量多
C.溫帶物種優勢明顯 D.耐旱植物占比更大
6.距今5.53~4.12千年期間白水河流域氣候變化總趨勢是( )
A.暖濕→冷干 B.冷干→暖濕 C.暖濕→暖干 D.冷濕→暖濕
7.圖示時期內氣候變化并未導致白水河流域文化出現明顯的衰退,原因可能是( )
A.人口數量大量增長 B.農業生產水平提高
C.工業生產發展迅速 D.耕地面積規模變大
【答案】5.B 6.C 7.B
【解析】5.現在的白水河流域屬溫帶季風氣候區。從圖中可知距今5.53~4.12千年前還有熱帶與亞熱帶種屬植物,因此距今5.53~4.12千年前白水河流域最突出的特征是亞熱帶種屬數量多,B正確;耐寒植物豐富度低,A錯誤;溫帶物種在現代也優勢明顯,不是與現代相比,距今5.53~4.12千年前的突出特征,C錯誤;圖中信息無法體現耐旱物種占比更大,D錯誤;故選B。
6.從圖中可知距今5. 53~4. 12千年期間,熱帶與亞熱帶種屬數量在上升,說明氣候總體在變暖,不耐旱種屬數量先增加后減少,說明氣候先變濕后變干,因此該時期氣候變化總趨勢是暖濕→暖干,C正確,A、B、D錯誤,故選C。
7.圖示時期內氣候變化并未導致白水河流域文化出現明顯的衰退,很可能在前期氣候變得暖濕時農業生產(技術)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能保障人口生存的需要,而后期雖然氣候變干了,也沒出現大量人口的衰減,文化的衰退,B正確;該時期人口數量增長較慢,A錯誤;該時期還沒有開始工業化,C錯誤;該時期后期氣候趨于暖干,耕地規模變小,D錯誤;故選B。
(2023·廣東東莞·東莞市東華高級中學校聯考一模)自俄烏沖突以來,歐洲化工、有色金屬、鋼鐵等高耗能企業相繼選擇減產停產或將生產線外遷,加劇歐洲各國對“去工業化”的擔憂。據此完成下列小題。
8.導致歐洲高耗能企業發生劇變的主要原因是( )
A.消費市場萎縮 B.能源價格上漲 C.交通運輸困難 D.土地租金上漲
9.有助于緩解歐洲各國應對“去工業化”風險的舉措是( )
A.加快煤炭資源開采 B.推動能源供給多元化
C.提高工業產品價格 D.大力發展第三產業
【答案】8.B 9.B
【解析】8.歐洲產品成本上升在世界市場競爭力減弱,消費市場萎縮是對世界所有企業一樣,A錯誤;受俄烏沖突的影響,歐洲天然氣和電力價格上漲,高昂的能源成本迫使歐洲化工、有色金屬、鋼鐵等高耗能企業相繼選擇減產停產或將生產線外遷。故選B;俄烏沖突以來交通運輸、土地租金沒有很大的變化,C、D錯誤 。故選B。
9.工業革命以來,歐洲的煤炭資源因開發過度,開采的成本較高,且容易影響碳達峰碳中和,A錯誤;加強歐洲與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地區合作,推動能源進口多元化,有助于緩解高耗能工業的減產或外遷。B正確。推動工業產品價格上漲會失去市場競爭力,C錯誤;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不能遏制“去工業化”,D錯誤。故選B。
【點睛】受能源價格暴漲等因素影響,歐洲許多能源密集型企業不得不減產甚至停產,或者進行產能轉移,這加劇了人們對歐洲“去工業化”的擔憂。
(2023·黑龍江哈爾濱·哈爾濱三中?级#2022年5月30日,浙江溫嶺江廈潮光互補智能電站(左圖)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該項目依托我國最大的溫嶺江廈潮汐發電站(右圖),施工帶位于水深僅為0.6~1米深的灘涂地帶,施工人員在2000畝水面上安裝18.5萬塊光伏發電組件,采用船只作業,建設初期每日施工窗口期僅為3個小時。該電站是我國首座潮光互補型發電站,標志著我國新能源利用再上新臺階。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0.與圖中A地相比,江廈潮汐發電站選址在B地的主要原因是B地( )
A.海灣封閉,適宜存水 B.受冬季風影響小
C.海灣較窄,工程量小 D.淺海灘涂面積大
11.該光伏電站建設初期每日施工窗口期較短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水腐蝕性強 B.材料運輸困難 C.臺風災害多發 D.夏季降水集中
12.下列時間中,浙江溫嶺江廈潮光互補智能電站發電量最大的是( )
A.3月 B.6月 C.8月 D.11月
【答案】10.C 11.B 12.C
【解析】10.如圖示B地與A地相比海岸更狹窄,建潮汐發電站工程量更小,相對成本更低,C正確;A地與B地的海灣都較封閉,兩地差別不大,A錯誤;B地緯度更高,更靠近冬季風源地,受冬季風影響應比A地大,B錯誤。潮汐發電站選址的主要考慮因素不是淺海灘涂面積,D錯誤。故選C。
11.施工帶位于水深僅為0.6~1米深的灘涂地帶,在這部分淺水區域建設光伏電站既不利于水運(水很淺),又不利于陸地運輸,所以在運輸材料時非常困難,故此導致每日的施工時間較短,B正確;光伏電站建設在海水較淺的灘涂地區,且在海面上,受海水腐蝕性影響較小,A錯誤;本題并沒有光伏電站建設初期的相關時間,不能判斷是否是在夏季和臺風多發季節,CD錯誤。故選B。
12.潮汐能主要是由月球、太陽的引潮力以及地球自轉效應所造成的,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相對較為穩定,所以潮光互補智能電站發電量最大的月份應主要考慮當地太陽輻射最為充足的時期,每年8月浙江多伏旱天氣,大氣對太陽輻射削弱較少,且8月時為夏季浙江地區太陽高度角較大,所以推斷潮光互補智能電站發電量最大的是8月,C正確;6月雖然溫嶺的太陽高度比8月大,但6月當地多陰雨天氣,太陽輻射較少,B錯誤;3月和11月太陽高度遠小于8月,太陽輻射較少,AD錯誤。故選C。
【點睛】潮汐發電的工作原理與一般水力發電的原理是相近的,即在河口或海灣筑一條大壩,以形成天然水庫,水輪發電機組就裝在攔海大壩里。由于海水潮汐的水位差遠低于一般水電站的水位差,所以潮汐電站應采用低水頭、大流量的水輪發電機組。
(2023·黑龍江哈爾濱·哈爾濱三中?级#┌殡S著2022年中國人口首次負增長,中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速度不斷加深、加快,人口年齡結構的老化導致勞動力稟賦發生改變,沖擊著中國傳統制造業,相較于發達國家或地區的產業外移,產業就地轉型升級更符合中國國情。下表為我國第七次人口普查廣東和江蘇人口年齡構成情況。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地區 | 比重(%) | ||
0~14歲 | 15~64歲歲 | 65歲及以上 | |
廣東 | 18.85 | 72.57 | 8.58 |
江蘇 | 15.21 | 68.59 | 16.20 |
①廣東育齡婦女生育意愿更強 ②廣東以勞動密集型工業為主
③江蘇夏季較廣東溫和,適宜老年人養老 ④長三角人口流入地較珠三角更分散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4.近年來,廣東東莞加快推進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升級(“機器換人”),這與發達國家或地區傳統制造業外移相比,其主要優勢有( )
A.保持產業鏈的完整 B.促進區域產業分工協作
C.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D.提高產品的品牌競爭力
【答案】13.B 14.A
【解析】13.廣東省外來務工人口數量多,而且外來務工人口多為年輕人,育齡婦女生育意愿更強 ,生育率高,自然增長率較高,老齡化程度低,①正確;廣東以勞動密集型工業已經被轉移,重點發展高新技術產業,②錯誤;夏季江蘇與廣東氣溫普遍高溫,③錯誤;長三角和珠三角作為中國經濟版圖中最具活力的地區,改革開放以來吸納了全國其他省份大量人口,但是珠三角人口流入集中,全部流入廣東省,長三角人口流入則較平均流向江浙滬三個地區,④正確。故選B。
14.近年來,與發達國家或地區傳統制造業外移相比,廣東東莞加快推進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升級(“機器換人”)是實現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特征,有助于保持產業鏈的完整,A正確;沒有向外轉移制造業,無法促進區域產業分工協作,B錯誤;產業轉型升級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影響較小,C錯誤;“機器換人”主要是為了降低生產難度和產品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與產品質量,對產品的品牌競爭力影響較小,D錯誤。故選A。
(2023·廣東·模擬預測)2006年江蘇省成立了第一個省內南北合作共建的新型城際合作園區——錫(蘇南無錫)沂(蘇北新沂)高新區。從2006年至今,該高新區經歷了從“轉移工業化——新城化——產業高新集群化”三次轉型時期。下圖為錫沂高新區空間重構歷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注:產:生產空間(同生產);居:居住空間(同居。;服:生活性服務空間;體:體育中心;商:商業服務設施;研:科技研發空間;圓圈大小為該型空間占地面積大。
15.城際合作園區的創設主要目的是( )
A.解決先發城市建設用地緊張問題 B.解決先發城市低端產業轉移問題
C.解決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 D.解決后發城市青年人就業難問題
16.新城化時期高新區規模迅速擴張,符合該時期的土地政策可能是( )
A.低價入駐與重大項目零地價政策 B.建設用地配額制度與土地轉讓政策
C.科技產業與配套商業優惠供地政策 D.舊城改造與土地征收補償服務政策
17.高新區時期的空間結構特征是( )
A.大核心,大組團 B.職住分離,大組團
C.大生產,大聚居 D.職住融洽,小組團
【答案】15.C 16.D 17.D
【解析】15.結合材料可知該新型城際合作園區屬于南北共建,根據所學知識,蘇南和蘇北經濟差異較大,合作園區的建設可以縮小南北經濟差異,解決區域間經濟發展不均衡的問題,C正確;圖文材料并沒有體現該合作園區建立的先發城市,且該合作園區的建設會占用部分土地資源,會加劇用地緊張問題,A錯誤;圖文材料無法體現該產業園區的具體產業結構,因此該合作園區的創設無法反映先發城市低端產業轉移的問題,B錯誤;該合作園區可以提供部分就業崗位,但是無法解決青年人的就業難題,D錯誤;故選C。
16.低價入駐與重大項目零地價政策應該發生在轉移工業園時期,為了吸引投資,才有低價或零地價政策,A錯誤;新城化時期高新區規模要迅速擴張,應該急需大量土地供應,不應該實施土地轉讓政策,B 錯誤;科技產業與配套商業優惠供地政策應該發生高新區時期,C錯誤;新城化時期高新區規模迅速擴張需要大量的土地供應來保證,舊城改造與土地征收補償服務政策可以促進土地的回收與整改,D正確;故選 D。
17.根據圖文信息可知,在高新區時期,表現出多個小組團的空間特點,且居住空間和生活性服務空間相鄰,生產空間和科技研發空間、生活性服務空間、居住空間相鄰并且在一個小組團內,表明職住融洽,小組團的空間結構特征,D正確,排除ABC;故選D。
【點睛】城市土地空間形態指城市各類用地在空間上的組合關系,是城市土地利用空間布局的特定組合,包括同心圓結構、多核心結構、扇形結構等。
(2023·遼寧丹東·統考一模)耕地由種植糧食作物改種非糧食作物的現象,稱為種植結構“非糧化”。近年來,山東省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糧食作物改種棉花、花生、蔬菜,又轉向蔬菜、瓜果。其中魯中南山地丘陵地區“非糧化”空間差異明顯。圖為山東省山脈水系分布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

18.近年來山東省部分經濟發達地區農業種植結構變化的影響因素有( )
①國家政策②農業勞動力③市場需求④農產品價格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魯中南山地丘陵區“非糧化”空間差異明顯的原因是( )
A.傳統耕作方式不同 B.市場需求多樣
C.水、熱、土組合多樣 D.交通通達度差異
20.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山東省應( )
A.提高糧食價格,增強農民種糧積極性 B.合理規劃城鄉用地,確保種糧面積
C.興修水利,變旱地為水田 D.治酸控污,改造低產坡耕地
【答案】18.D 19.C 20.B
【解析】18.山東省部分經濟發達地區由種植糧食作物改種棉花、花生、蔬菜,又轉向蔬菜、瓜果,主要是棉花、花生、瓜果等市場需求量增大,經濟效益高于種糧,因此導致這種結構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應是市場需求變化,以及農產品價格隨供需關系發生的變化,③④正確;國家政策強調糧食安全,這種變化與國家政策并非完全一致,①錯誤;且多種經營對勞動力需求大,與種植結構變化關系不大,②錯誤。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D。
19.市場需求在一定范圍內差異不大,魯中南山地丘陵區“非糧化”內部空間范圍不大,市場需求差異也不大,B錯誤;與傳統耕作方式關系不大,A錯誤;魯中南山地丘陵區內部地形地勢有差異,故水、熱、土組合多樣,導致“非糧化”空間差異,C正確;魯中南山地丘陵區內部交通通達度差異較小,D錯誤。故選C。
20.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山東省應興修水利,擴大農田灌溉面積,但并不是水田,C錯誤;治酸控污主要是南方紅壤丘陵區的耕地改良措施,不是山東的,D錯誤;加大管理力度,合理規劃城鄉用地,確保糧食播種面積,B正確;同時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糧補,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而不是提高糧食價格,A錯誤。故選B。
本文標題:沖刺2023年高考地理小題限時集訓-綜合思維
上一篇:沖刺2023年高考地理小題限時集訓-地球運動與生活
下一篇:沖刺2023年高考地理小題限時集訓-人地協調觀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timetosaupaulo.com/jiaoxue/gaokao/22048.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2048.html
上一篇:沖刺2023年高考地理小題限時集訓-地球運動與生活
下一篇:沖刺2023年高考地理小題限時集訓-人地協調觀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timetosaupaulo.com/jiaoxue/gaokao/22048.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2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