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網歡迎你!

問題研究 救災物資儲備庫應該建在哪里教師教學用書

作者:地理人來源:未知 時間:2023-05-05 閱讀: 字體: 在線投稿
  第六章 自然災害
  問題研究 救災物資儲備庫應該建在哪里

【設計思路】
  本章有兩大主題,一是常見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防災減災的措施,二是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救災物資儲備庫應該建在哪里”這一問題綜合了上述兩個主題,可以鞏固學生對中國常見自然災害類型、分布及其對人類活動影響的認知,也可以鍛煉學生利用地理信息技術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能夠將學生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的培養落到實處。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發生頻繁、災種多樣、災情嚴重的國家之一。救災物資儲備庫在自然災害的救援與救助階段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國家應對自然災害所必不可少的。截至2016年,我國已建成18個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后續還將繼續建設,以實現“自然災害發生24小時之內,受災民眾得到初步救助,確保受災民眾有飯吃、有衣穿、有干凈水喝、有臨時住處、有病能得到及時治療”的基本目標。未來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的選址應考慮我國自然災害的分布特征、已有救災物資儲備庫的空間布局以及災區對救災物資的基本要求。
  為幫助學生回答“我國的救災物資儲備庫應該建在哪里”這個問題,教材主要設計了三個步驟:了解我國常見自然災害的分布特征;了解我國已建成的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地址和布局情況,以及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建設的基本目標;以成都儲備庫為案例,認識其服務范圍及救災物資儲備情況,為未來救災物資儲備庫的選址提供借鑒。
  首先,教材給出了“近百年中國重大自然災害點位分布”這一圖片資料。從圖中可以分析得出中國自然災害分布的主要特征,即存在南北不同和東西差異。同時,我國不同自然災害的分布范圍也存在差異。舉例來說,旱災多發區集中在華北地區;洪澇多發區集中在長江流域以及南部沿海地區;臺風、風暴潮多發生在東南沿海地區;冰雪災害在青藏高原和東北地區尤為突出;地震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臺灣和華北的活動構造帶上;地震、滑坡、泥石流和山洪集群發生在西南地區;森林火災主要分布在西南和東北林區?傮w來說,由于災害系統存在內部關聯性,不同類型災害之間按一定災害鏈條構成相關分布,不同地域有其相對獨特的災種組合。
  在對我國常見自然災害的分布特征有了全面了解之后,學生能夠認識已有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及其分布地點。教材給出了“我國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這一資料。我國現已建成18個中央物資儲備庫,其布局特點為:位于災害頻發地區,多為省會城市,交通便捷。這些特點可以為救災物資儲備庫的選址提供借鑒。
  教材介紹了成都儲備庫的地理背景及其在已建中央級救災物資儲備庫中的地位和庫容、庫存情況。在成都建設我國最大的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原因之一是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頻發,造成大量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此外,從交通便捷程度來看,成都作為四川的省會城市,交通較為便捷,到貴陽、昆明和重慶等城市有多趟高鐵,再加上成都有軍隊駐扎,災害發生時,人員和物資可同時調遣。
  學生在研讀和學習資料之后,可結合其所在省級行政區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建設情況,闡述選址原因(若已有救災物資儲備庫)或擬選址建議并說明理由(若尚未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庫)。我國的救災物資儲備庫分四個級別。除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外,還存在省級、市級和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不同級別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建設標準存在差異。
【實施建議】
  教學思路及方法建議
  本課題的探究可以遵循以下教學思路,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出建議”。
  具體思路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落實。
一、建立救災物資儲備庫是自然災害應急救援的重要措施,能減少災害損失、保障受災群眾的基本生活。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本研究的意義和價值,理解在我國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庫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從研究主題中確定探究問題,即我國的救災物資儲備庫應該建立在哪里?該問題雖然直接指向我國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分布特征和建設的要求,但實際上則主要考查學生對于我國自然災害分布特征分析與歸納的能力,以及防災減災措施的運用能力。在引導學生確定問題的同時,幫助學生將我國的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分布與我國自然災害分布特征建立聯系,引導學生從我國自然災害分布特征來分析我國救災物資儲備庫的選址及建設要求。
三、由于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救災物資儲備庫對于學生來說較為陌生,學生不僅要能從教材的資料中提取相關信息進行分析、解讀,同時也需要通過網絡和書籍收集相關資料,提取有效信息進行分析和解答。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學習資料收集和信息提取的方法,提升學生信息收集和加工處理的能力。
四、本課內容與社會生活聯系密切,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善于發現現實中的地理問題,并進行分析與探究。此外,教師要將教學評價貫穿研究的過程中,同時體現多元評價和多主體參與評價,側重對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評價,促進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發展和地理觀念的建立。
  研究思路
  本問題研究的思路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收集資料,了解我國自然災害的分布特征
  教師要首先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材資料1中圖6.29。在讀圖的過程中,可以指導學生從地圖中獲取有效信息,進行加工處理,歸納我國自然災害的分布特征。在指導學生列出我國常見自然災害的分布范圍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展示,讓每個小組分別選擇1-2種自然災害,并在圖中指出其分布范圍。在進行上述活動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正確表達某種自然災害分布范圍的方法。
二、對比我國自然災害分布與已建中央救災物資儲備的空間布局
  對于學生來說,救災物資儲備庫是較為陌生的概念,教師可以首先解釋這個術語,幫助學生理解。在研究這部分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將資料中提供的我國已建的18個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的位置標到中國行政區劃圖中。對照教材中圖6.29,分析這些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分布特點。此外,教師也要指導學生提取資料2中的有效信息,如“自然災害發生24小時之內,受災民眾得到初步救助,確保受災民眾有飯吃、有衣穿、有干凈水喝……”,并能進一步收集相關信息,以拓展對該問題的理解和認識。
三、了解災區對救災物資的基本要求
  該內容在“防災減災”一節有一定的涉及,這里要求學生能結合具體地區和災害類型理解災區對救災物資的基本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引導學生從資料3中提取相關信息,分析成都成為我國最大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原因。另一方面,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收集救災物資儲備庫的相關信息,尤其是所在區域救災物資儲備庫的信息,了解其地理位置、物資儲備情況等,在此基礎上分析和闡述其區位選擇的理由。
四、收集資料,提出新建救災物資儲備庫的選址建議
  該部分主要是對策和建議,首先要求學生體會已建成的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分布規律。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分析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分布特點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體會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分布規律。還要對擬建的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的選址提出合理的建議。這里的建議可以從不同區域尺度進行分析,例如,在全國范圍內選址建設儲備庫,應選擇自然災害發生較多且人口稠密的地區。也可以側重于從一個省級行政區的角度考慮儲備庫的選址問題。一般來說,儲備庫的選址要避開自然災害高發區,并且交通便利,便于用各種交通方式快速運送救災物資。
  以省級行政區來說,中心城市是儲備庫較為理想的區位選擇。
  課時建議 1課時。
  實施建議
【導入】
  本內容從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庫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導入教學。由于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因此我國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庫是十分必要的。進而提出核心問題“我國救災物資儲備庫應該建在哪里”。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災害情境和受災場景的圖片、視頻資料,引導學生認識我國建設救災物資儲備庫的重要意義。同時也可以提供一些國外的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地點分布和真實場景,引發學生進一步思考:我國有救災物資儲備庫嗎?這些救災物資儲備庫都建在哪里?它們為什么會建在那里?一般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在問題導引后,教師可以呈現教材中所提供的研究思路,引導學生參照此研究思路來探究問題,并提出對策和建議。
【知識拓展】
  資料1 我國重大自然災害點位分布
  教科書中提供了我國重大自然災害點位分布,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兩個問題:(1)我國自然災害的分布具有哪些特征?(2)列出我國常見的自然災害分布范圍。針對第一個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閱讀教材中圖6.29的基礎上,進行相關資料分析并歸納我國自然災害分布的特征。教師還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從我國國土面積、自然環境以及人口數量等方面分析我國自然災害分布特征產生的原因。
對于第二個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圖6.29,根據圖例信息確定不同自然災害的分布范圍,并在指導學生確定分布范圍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提升區域意識,增強區域認知能力。
  資料2 我國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
  救災物資儲備庫是基于危險事故和突發狀況建立的一個物資儲備機構,它有助于緩解災害引發的人員居住、飲食等問題,最大限度降低損失。
教師要能引導學生根據資料2中我國已建的18個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所在的位置,結合我國自然災害的分布特征,對比分析兩者空間格局的關聯性,進而分析得出已建的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多分布在我國自然災害較嚴重且人口較為稠密的地區,這樣便于就近支援,同時節約時間,減少交通運輸負擔。
  資料3 中央救災物資成都儲備庫
  資料3以中央救災物資成都儲備庫為例,引導學生認識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建設要求。從總體上看救災儲備庫在庫容、自動化程度、應急能力以及管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對救災物資也有具體的配備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災區對救災物資的要求,也要幫助學生認識這些要求中所體現的災害救援的措施,進而提升防災減災的意識和能力。
若所在地區有救災物資儲備庫,教師還要積極引導學生查找該儲備庫的地點,并了解其物資儲備的情況。同時引導學生理解該物資儲備庫所應對的主要災害類型,進而加深對本地區自然災害的認識。而針對所在省級行政區沒有救災物資儲備庫的情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為選址提出建議。在選址過程中,學生需要從災害發生頻率、人口數量、經濟狀況、交通條件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教學中不要僅僅重視選址的具體地點,更應關注學生闡述的選址理由或選址建議,這能充分體現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對策和建議】
  該欄目旨在考查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在組織學生成果匯報時,可以采用分級評價的方法。
  水平1:學生能羅列已建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分布情況,但缺乏分析和歸納。在對擬建的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選址提出的合理建議中,只能對已有資料中的信息進行初步提取,如面積廣大、交通便捷,但缺乏系統的思考和原因闡述。
  水平2:學生能在分析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分布特點的基礎上,初步體會其分布規律:主要分布于自然災害發生較多、人口眾多的地區。能在教科書中提供的資料基礎上,收集其他相關信息,對擬建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的選址提出合理建議,例如,避開自然災害易發區、交通便利等。
  水平3:學生能較好地分析并體會已建的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的分布規律。其規律主要是:一般都分布在災害多發地區的中心城市,且多是省會城市(直轄市、自治區首府)。對擬建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選址提出建議時,能綜合考慮自然災害、交通條件和經濟能力等多種因素,例如,擬建的中央救災物資儲備庫宜布局在自然災害發生較多、災害強度較大、有救助需求的地區;宜建在該地區交通便利的中心城市等。
  第六章 自然災害
  知識拓展
【融雪洪水和冰凌洪水】
  融雪洪水是由積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中國的融雪洪水一般發生在每年的4-5月和7-8月,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區和東北地區高海拔山區,以阿爾泰山、天山、喀喇昆侖山、祁連山、喜馬拉雅山等地區較多。
  冰凌洪水也稱為凌汛,主要發生在初春,是氣溫轉暖時因冰凌阻塞和河道內蓄冰、蓄水量的突然釋放,河流中出現的顯著漲水現象。中國的冰凌洪水主要發生在黃河上游的寧夏、內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發生在松花江的部分河段。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
  全球氣候變化研究發現,當海洋出現異常的溫度升高或下降現象時,由于海-氣相互作用,往往會引發嚴重的氣候異常,進而引發全球范圍的洪澇或干旱現象。其中,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影響較大的海洋異,F象。厄爾尼諾現象是出現在東太平洋、南美厄瓜多爾和秘魯沿海的海水異常升溫現象。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會使原來干旱少雨的地方發生洪澇災害,而原來多雨的地區反而出現長時間的干旱。拉尼娜現象是出現在赤道附近東太平洋區的海水溫度異常下降現象。與厄爾尼諾的作用相反,拉尼娜會使干旱地區更加干旱,多雨地區洪澇頻發。
【氣旋】
  氣旋是地球大氣中水平氣流呈逆時針(北半球)或順時針(南半球)旋轉的大氣旋渦。氣旋也被稱為低氣壓,是因為在同一高度水平下,氣旋中心的氣壓比周圍要低,在等高面圖上表現為閉合等壓線所包圍的低氣壓區。
【熱帶氣旋和溫帶氣旋】
  熱帶氣旋是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氣旋,具有暖心結構,是一種強大而深厚的天氣系統。溫帶氣旋是出現在中高緯度地區的具有冷心結構的一種氣旋,其出現伴隨著鋒面,也被稱為鋒面氣旋。與熱帶氣旋相比,溫帶氣旋往往尺度較大,可達幾百乃至數千千米,可影響大范圍天氣。
【颶風】
  颶風指發生在大西洋和北太平洋地區的強大而深厚的熱帶氣旋。颶風本質上和臺風一樣,都是指風速達到33米每秒以上的熱帶氣旋。但是,兩者的發生地點不同,前者發生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東部地區,主要為美國東西海域;后者發生在西北太平洋西部和中國的南海地區。
【風暴潮】
  風暴潮是指由于強烈大風擾動,引起近岸水面異常升高、海水滿溢上陸的現象,多發生在熱帶氣旋或溫帶氣旋與高緯度地帶冷暖空氣交互影響的地區。風暴潮多由臺風或溫帶氣旋所引起,是兩者次生災害的一種。易受臺風或溫帶氣旋影響的地區均有可能發生風暴潮。
【沙塵暴】
  沙塵暴是沙暴和塵暴兩者的合稱,是強風把地面大量沙塵卷入空中,使得空氣特別混濁,水平能見度低于1千米的天氣現象。沙塵暴屬于氣象災害的一種,華北地區春季易受沙塵暴影響,嚴重時整個華北地區都被沙塵彌漫。沙塵暴造成的大氣污染,嚴重影響人類健康,使人易患咳嗽、哮喘、肺氣腫等呼吸系統疾病。
【火山爆發】
  火山爆發屬于地質災害的一種,是地球內部的熔融物質在壓力作用下噴出的一種自然現象;鹕奖l噴出的大量火山灰及其和暴雨結合形成的泥石流能淹沒附近的鄉村和城市。例如,公元79年,亞平寧半島上的維蘇威火山爆發,厚約5.6米的火山灰淹沒了龐貝古城;鹕剿樾剂骱腿蹘r流有極大的破壞性和致命性,能擊碎和燒毀其流經道路、橋梁、森林、村莊等,嚴重威脅附近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地面沉降和地裂縫】
  地面沉降和地裂縫都屬于地質災害。地面沉降是人類活動固結、壓縮地下松散土層,導致地殼標高降低的局部工程地質現象。沿江或沿海地區的地面沉降使得這些區域容易發生河水或海水倒灌,給城市帶來經濟損失,對城市港口碼頭、水利設施、交通運輸、公共設施等都有損害,也會影響地面和地下建筑的穩定和安全。中國的長江三角洲地區、華北平原以及汾渭盆地是地面沉降的重災區。地裂縫則是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產生開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長度和寬度裂縫的一種地質現象。地裂縫的主要危害是造成房屋開裂、建筑物破損、農田毀壞、道路變形、管道破裂等,影響人民生活和生產安全。我國地裂縫分布的范圍相當廣泛。
【生物災害】
  生物圈的各生態系統內部存在著“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動態平衡。若其中某一環節數量失衡或是生物體自身的平衡因素被破壞,有害生物大規模繁殖,就會出現病害、蟲害、鼠害、赤潮等生物災害。常見的病害包括稻瘟病、小麥銹病、棉花枯萎病、煙草炭疽病、楊樹爛皮病、松苞銹病、溶葉病、泡桐叢枝病等;常見的蟲害有蝗蟲、黏蟲、水稻螟、棉鈴蟲、松材線蟲、松毛蟲、楊樹蛀干害蟲、泡桐大袋蛾等。
【防災減災日主題】
  從2010年5月12日中國第二個防災減災日開始,每個防災減災日都有一個主題。各年份的主題分別是:2010年“減災從社區做起”;2011年“減災防災從我做起”;2012年“弘揚防災減災文化,提高防災減災意識”;2013年“識別災害風險,掌握減災技能”;2014年“城鎮化與減災”;2015年“科學減災依法應對”;2016年“減少災害風險建設安全城市”;2017年“減輕社區災害風險,提升基層減災能力”;2018年“行動起來,減輕身邊的災害風險”;2019年“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構筑生命安全防線”。
【谷坊】
  谷坊是在易受流水侵蝕的溝道中修建的土、石建筑物。谷坊橫臥在溝道中,高度一般為1-3米,最高不超過5米,具有固定溝床、防止溝底下切、穩定山坡、減少山洪流速、攔蓄泥沙等作用。一般采用梯級谷坊組成串狀谷坊群,能夠有效防治或減輕山洪、滑坡、泥石流災害。谷坊是應用比較普遍的泥石流防御工程,在四川九寨溝、遼東山區等均有應用。
【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
  國務院辦公廳于2016年3月24日公布了修訂后的《國家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簡稱《預案》),這是為了建立健全應對突發重大自然災害救助體系和運行機制,規范應急救助行為,提高應急救助能力,最大限度地減少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損失,確保受災人員基本生活,維護災區社會穩定而制定的法規!额A案》適用于我國發生的水旱災害、氣象災害、地質災害、海洋災害、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及其他達到啟動條件的突發公共事件!额A案》對組織指揮體系、災害預警響應、信息報告和發布、國家應急響應、災后救助與恢復重建、保障措施等進行了規范和完善。
【常用遙感衛星影像數據】
  常用的遙感衛星影像數據按空間分辨率可大致劃分為高分辨率影像、雷達影像、中低分辨率影像等。其中高分辨率影像的空間分辨率多在米級或亞米級水平,包括國產的“高分”系列衛星影像、法國的SPOT 系列列衛星影像、美國的Quickbird 衛星和IKNOS衛星影像等。雷達衛星具備不受限制、可獲得地面高分辨率微波遙感圖像等先進探測技術。我國首顆民用雷達衛星為2016年8月10日發射的“高分三號”衛星,其空間分辨率最高為1米。雷達衛星還有日本的ALOS-2衛星、加拿大的Radarsat-2衛星、德國的 TerraSARS-X衛星等。中低分辨率遙感影像空間分辨率相對較低,多在15米及以下。例如,美國的Landsat 列衛星影像,分辨率為30米左右;中巴地球資源系列衛星影像,分辨率在20米左右;美國的EOS衛星提供的MODIS數據,最高分辨率為250米。
【遙感影像判讀】
  獲取遙感影像的目的在于提取和分析人類感興趣的地物信息,即進行遙感影像判讀,或被稱為遙感影像解譯。遙感影像判讀方法可大致劃分為目視判讀和計算機自動判讀兩大類。目視判讀,也叫目視解譯,是憑借人眼觀察或借助簡單儀器對影像進行分析和量測,以獲取所需要的地面信息的過程。這是最基礎的遙感信息提取方法,也是學術界普遍認為的最準確的方法。計算機判讀法,包括非監督分類和監督分類。前者是在多光譜影像中搜尋、定義其自然相似光譜集群的過程,這一方法僅依靠不同地物光譜(或紋理)信息進行特征提取,用統計特征的差別來達到分類的目的;后者則是依靠被確認類別的樣本像元去識別其他未知類別像元的過程。具體來說,監督分類是在分類之前通過目視判讀和野外調查,識別影像上某些樣區的地物屬性,并在每個類別選取一定數量的訓練樣本,計算機統計每種訓練樣本的信息,同時建立判決函數,根據這一判決函數對其他待分類的數據進行分類。相對于目視判讀,計算機判讀能夠實現大范圍地區的快速識別,省時省力,且有時精度甚至可與目視判讀比肩。
【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查詢與分析功能】
  地理信息系統得以廣泛應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擁有對地理空間的查詢與分析功能。地理信息系統提供的空間數據查詢與分析功能,使得用戶能夠從已知的地理數據中得出隱含的重要結論,這在商業選址、搶險救災等許多應用領域是至關重要的?臻g查詢是地理信息系統最基本的分析功能,利用它可查找滿足一定條件的空間對象,將其按空間位置繪出,同時列出它們的相關屬性等?臻g分析是地理信息系統的核心功能,也是地理信息系統與其他計算機系統的根本區別?臻g分析能夠以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為基礎,回答地理客觀世界的有關問題。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分析功能又可細分為:拓撲分析、方位分析、度量分析、混合分析、柵格分析和地形分析等。

    最新評論列表

    (共有 條評論) 我要發表評論
    少妇性l交大片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