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網歡迎你!

一村跨兩省,兩省住一家

作者:地理人來源:未知 時間:2023-05-16 閱讀: 字體: 在線投稿

  區域的界限有明顯的有不明顯的。人為的劃分的區域界限大多是明顯的,比如各個省市的界限,但是人文的界限是不能夠劃分清晰的。就是因為這種清晰或不清晰的區域的界限,出現了很多一村跨兩省、兩省住一家的現象。

  偏遠侗家村寨展現和諧風景──貴州與廣西

  黎平縣龍額鄉的登曬村,是一個侗族村,與廣西壯族自治區三江縣富祿鄉富祿村交界,和該村岑廣屯登曬九組村民交叉居住,形成了“一村跨兩省,兩省住一家”的奇特景象。

  村民楊財珍介紹,原來他與弟弟楊老問和父親都屬于廣西富祿村登曬九組村民。他26歲時與黎平龍額鄉黃現村一個姑娘結為夫妻,為照顧妻子和就近干農活,他便要求到登曬大隊入戶。1959年楊財珍把戶口遷入登曬大隊,而弟弟楊老問與其父親保留廣西戶口沒變。為了互相照應,兩個不同戶籍的親兄弟一直住一家。

  登曬村兩省農戶共住,村民們長期在一起生產生活,小孩同上一個學校,一校不僅有兩省的學生,也有兩省的老師。村寨內兩省農戶和睦相處,社會治安很好。

  亦北亦南淮河源──河南與湖北

  淮河南岸隨州市龍泉村有北岸桐柏縣唐城村的一個村民小組,彼岸的桐柏縣沈莊村則有隨州市西草店村的半個村民小組,南岸小林鎮花門樓村與彼岸桐柏、信陽的兩個行政村,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淮河完成了中國地理和氣候上的南北分野,卻不可能分割兩岸的民俗與語音;春釉醋噪S州市淮河鎮和毗鄰桐柏縣的西北部,兩岸不同省份的民眾共同呵護著自己的母親河、生命河,母親河與生命河也培育了一河兩岸共同的風俗習慣乃至語音語匯。在五處兩省共處的村落里鄉親們友好相處,用同樣的語匯、語音交流著冷暖情懷,用同樣的風俗打發著歲月。不經人指點,沒有人能分出他們之中,誰是湖北人,誰是河南人。

  兩岸兩省間的通婚自然而然。據隨州市小林鎮的調查,該鎮沿河村莊四十歲以上的婦女,約三成來自彼岸。而這些村莊的女子嫁到彼岸作媳婦的,也不會少于百分之二十。

當然,細心的人還是能夠發現,一河兩岸乃至兩省共處村莊鄉鄰之間民風民俗方面細微的差別。比如,那怕是同樣的口音,說“我們”的,大抵是湖北老鄉;言必稱“咱們”的,八成是河南老鄉。同在一個自然村,同樣吃饃,吃硬饃的大抵是河南人,吃蒸饃的必是湖北人,喜歡米飯的,準是湖北人。

  淮河源頭,桐柏山下,這塊土地有著特別的風情。

  一村跨兩省 “不分”閩潮籍

  在廣東省與福建省交界的地方,有不少融合了兩地“元素”的村落,如福建部分村落多年來講著潮汕話,潮汕的村落一直沿用著福建民俗等等。然而,在這些村落中有一個頗為特殊的村莊,一村橫跨閩粵兩地,不同省籍的村民多年來互謙互讓和睦相處,儼如一家。

  廣東省饒平縣上饒鎮豐柏線省道公路的最后一站,一個位于福建省地界內深山窩里的小村莊──矮仔坑。剛一下車,就能注意到村口處一塊“特殊”的指示牌,牌面上左右兩邊各寫著福建和廣東字樣。“這就是矮仔坑的特別之處了。”村長劉書策解釋說,這塊指示牌就猶如一條行政區域上的“三八線”,將村落劃分為兩省,左邊歸福建省平和縣管轄,右邊則歸廣東省饒平縣。也就是說,矮仔坑內同時住著福建和廣東的村民。

  據劉村長介紹,村里目前住著34戶人家,一共有140多名村民,其中80多人來自福建,而大約60人則屬廣東籍貫。盡管一村內住著兩省村民,但在他們的心中卻沒有如此觀念。廣東村民全都姓劉,福建村民則姓朱和姓王,雖然從姓氏便可看出對方的省籍,但這并沒有隔斷村民間的感情,一直以來他們都是相互謙讓、友好共處,更未曾發生過不愉快的糾紛。

  本文標題:一村跨兩省,兩省住一家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責聲明:本文來源于網絡,文中有些文字或數據已經過期失效,僅供學習備課參考!
  電腦版地址:http://www.timetosaupaulo.com/kepu/renwen/21441.html
  手機版地址:http://m.cgzdl.com/kepu/renwen/21441.html

最新評論列表

(共有 條評論) 我要發表評論
少妇性l交大片免